第1194章 临安聚集地-《战争系统在末世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目前,“临安聚集地”的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,远未达到规划中容纳500万人的宏伟蓝图。

    当前实际容纳人口约50万,主要由先期转移的军队、技术人员、政府人员及其家属,以及部分沿途收容的精壮幸存者构成。

    整个聚集地呈现出一种 “大工地”与“军事要塞”结合的独特面貌:

    核心区位于一处地势略高的丘陵地带,利用清理出的原有建筑和新建的预制板结构,搭建起了战区临时指挥部、通讯中心、医疗站和核心仓储区。

    外围已经树立起了第一道由沙袋、铁丝网和预制混凝土板构成的简易防线,并设置了重机枪阵地和迫击炮位。

    生活与生产区在核心区外围平缓地带,大片区域被清理出来。

    密密麻麻、整齐划一的行军帐篷和由回收材料(广告牌、集装箱、建筑废料)拼凑而成的简陋棚屋构成了主要的居住区。

    规划中的永久性住宅(主要以预制混凝土板房为主)才刚刚打下地基,起重机和高耸的脚手架是这里最常见的景观。

    有限的空地被开辟为无土栽培农场和露天工坊,冒着黑烟的柴油发电机是主要的电力来源。

    前期防御工事是一道围绕核心区域的夯土墙体混合着粗木栅栏,目前只完成了不到五分之一的长度。

    更多的防御依赖于外围布置的雷区、巡逻队以及利用地形设置的观察哨。

    整个聚集地更像一个巨大的、尚未完工的军营,秩序井然但条件艰苦。

    在交通与物流方面,几条主要内部道路被粗略压实,但雨天依旧泥泞,由于燃油极其宝贵,物资运输严重依赖人力推车和小型内燃机车辆。

    与中州战区氛围宽松的清河聚集地相比,临安聚集地全面实行 “战时军事管制” ,一切以生存和建设为最高优先级,普通幸存者生活非常压抑。

    所有适龄、健康人员都被编入不同的建设或防卫班组,接受基本的军事训练和纪律约束,违反秩序(如盗窃配给、散布恐慌、擅离职守)将受到严厉惩处,十条规定九条枪毙!

    所有食物、燃料、药品等关键物资实行严格的定量配给,根据岗位重要性和贡献度分配,普通幸存者需要完成指定的劳动(建设、巡逻、生产)才能换取基本口粮。

    除了这些之外,临安聚集地内等级分明,军队人员、技术人员、核心行政人员享有较高的配给和相对较好的居住条件(可能是坚固的旧建筑或优先建造的板房),普通幸存者则生活在拥挤的帐篷或棚户区。

      


    第(3/3)页